三联中读 冷鲜柜网
原文@没马的骑士 载于中读App
我也想通过写作的方式为自己尽一份责任,为制冷行业尽责,也为社会尽一份心。正是出于这种考虑,我特别谨慎,主要是担心两件事,一是怕自己太矫情,二是怕自己不宽容。
“写作也是对时代尽责的一种方式。”(熊培云)虽然这和孔老夫子的“诗可以怨”是一个意思,但当我读到这句话时,还是很感动。
01
人都有脆弱的一面,矫情就是动不动就变得很脆很弱,成了玻璃心、易碎品,自己怜悯自己。现在“治愈系”的文字和电影很有市场,《人民日报》等一些公众号也爱推送“夜读”文章,有些文章出发点不好,老爱“把伤口撕开了给人看”,老是在渲染一种失落、孤独、无助感,用痛点来换取读者的共鸣,这样做很不好,时间久了,会加重大家的“弱势感”。
话说回来,有些作者也没有为社会、为时代、为他人尽到责任,在作品里放肆地宣泄个人情绪。殊不知,用私人化的表达和情绪化的内容渲染悲苦,一点都不浪漫,更不是浪漫主义。
文学应该呵护心灵,而不是瓦解心灵;应该坚强心性,而不是弱化心性;应该让人与人相互取暖,而不是渲染无助;应该积极地改造和建设社会,而不是躲进“象牙塔”意淫美好明天。
所以我很担心自己的文字里都是坏情绪,影响读者心情。为文为人,当皆力昂扬向上,现在来看,以前没做好,今后应该尽力去做。
02
我的一个朋友,每次提起政府就是各种不满,说这也不对、那也不好,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。
有一次,我很正式地提醒了他:如果你觉得哪个政策不行,可以拿出更好的意见和方案去反驳它甚至替代它,而假如你拿不出来而只知道挑剔、指责,那你的不满就只有破坏性、毫无建设性。
从那以后,我的这位朋友很少在我面前“发牢骚”。
因为当时给朋友提醒时过于严厉、不够宽容,我心里一直很愧疚。
再后来,我就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:不发没有建设性的“牢骚”,不做吹毛求疵的挑剔者,温和待人、宽容论事。
鲁迅先生很伟大,但每次想起他那“一个也不宽恕”的遗愿,我就觉得这话里充满了敌意,也许那个时代当真需要这样的斗争吧。相比而言,胡适先生“宽容比自由还要重要”就温和了许多。
每当出现一种社会论争,我就担心那“不宽恕”的敌意会席卷人心。我害怕那些被赞成、被支持的人失去了理性的判断,做出咄咄逼人的举动;害怕正义的一方被过度吹捧、过度解读,落个“烈士殉名”的下场;害怕犯错误的一方还没来得及承认错误、改正错误就被一哄而上、落井下石,“墙倒众人推”。总之,我害怕一切不理智的声讨、无节制的赞美,害怕匕首藏在正义的旗帜上。
我不希望自己的文字里全是牢骚和指责、只有利剑而没有玫瑰。宽容以待,亦是责任。
请关注微信公众号;冷鲜柜网